查看原文
其他

今晚报:天津社区工作者讲述抗疫经

今晚报 文明天津 2023-04-08


原标题:基层抗疫是“拼”出来的

  新冠疫情大考,重在基层,难在基层。

  经历着“硬刚”奥密克戎的艰难一役,疲惫写在了基层社工的脸上。即使是现在,他们面对庞杂的基层防疫工作,依旧在咬紧牙关、绷紧神经。在采访中,记者能够明显地感受到,人与人的情感是相通的,社工也有家,他们是父母,是儿女,是丈夫和妻子,他们也有牵挂的人;但在新冠疫情当下,作为社工的他们选择了坚守岗位,没有退缩。

  经历着“硬刚”奥密克戎的艰难一役,基层社区治理工作又总结出了新经验、新做法。面对封控小区的群众生活该如何保障?面对居民心态的紧张该如何疏解?面对诸多想得到、想不到的难题,该如何快速破解?他们找到了答案,却又在不停地寻找更好的答案。

  日前,今晚报记者走访河东区、东丽区多个具有典型性的街道,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,社区工作者有啥话要讲?

  “‘动态清零’真的非常必要”

  “今年除夕傍晚,我的心里莫名地不安。”河东区春华街道春华里社区党委书记刘亚楠说。下班的路上,望着万家灯火,这位“80后”的书记丝毫没有过年的兴奋。她自言自语道:“看来是年纪大了,小时候每逢过年就开心得不得了,而今天是怎么回事呢?”

  自天津抗击奥密克戎变异毒株首战打响之日起,刘亚楠和社工们便进入到“连轴转”的工作状态,几近疲惫的她哪还有精力陪着家人守岁,再三确认手机是工作状态后,便早早地睡了。

  农历正月初一凌晨3时许,手机突然响起,一条紧急消息让刘亚楠头脑立刻清醒:“春华里小区出现确诊病例的密切接触者,已经被接走集中隔离,该楼栋迅速进入封控状态,楼内居民静待核酸检测。”得到这一消息,她知道自己为何心事重重了。

  居民们农历初一一早就展开核酸筛查,而在等待结果的时候,又一条消息传来:该社区的月光园小区出现确诊病例,由于病例居住的楼栋紧邻星光园小区,因此这两座自然小区被划为管控区,涉疫楼栋成了封控区。这是河东区这一轮疫情发生最先被临时封控的小区。

河东区春华里社区党委书记刘亚楠,通过楼道对讲向居民询问防疫事项。

  春华里社区紧邻天津站后广场,人口密度大、流动人员多,而被封控的两座小区与天津站的直线距离仅仅相距两三百米。月光园小区居住着2400多人,临近的星光园原本居住着500多人,因为正值春节,很多儿女回到父母家过年,实际被封控的人数变成了578人。“当春节与疫情不期而遇,当时居民们承受了多大的压力,可想而知。”刘亚楠说。

  14天封控管理,3000余位居民足不出户,会发生哪些事情?有些事,不亲身经历,外人的确想象不到……

  “春节前每家每户都会储备年货,居民对于物资的需求并不是特别突出。”刘亚楠介绍说,“区里的‘保供’工作也很给力,下沉干部都变成了快递小哥。”其他类型民生需求反而显得突出。

  比如有的家庭,子女和父母被封控在一起,起初欢乐祥和的氛围随着陪伴时间拉长而变得剑拔弩张,网格员这时还要抽出时间专门调解家庭内部矛盾;有位居住在外区的男子因为担心父母而心理疾病发作,外区的社区居委会紧急与春华里社区沟通:为了确保该青年的人身安全,亟待将他送进封控区。14天里,封控区里有一位肿瘤患者急需化疗,两位患者需要透析,一位居民突发脑梗,一位突发脑出血,一位突发胃出血……急需处理的就医需求,纷至沓来,随后都一一解决。

  农历正月十五,居民们迎来了“解封”时刻,一件件棘手的难题因为迅速化解,而使得封控区内一切平安。可一个月之后,春华里社区全域又被蓝色的挡板围拢了,在面对新一轮疫情时,这座社区多个点位出现了密接者,社区全域成了防范区。

  “方圆0.13平方公里,3288户,5000多位居民……这一次,‘保供’问题就成了头等大事。”刘亚楠说,“都说家中有粮、心中不慌。为了稳定居民的心情,‘保供’工作必须跟上。”

  在社区封控的第一天,就遇到一位居民病逝需要火化的问题。“我们马上联系了民政部门和殡仪馆,在确保送别家属核酸检测结果正常的情况下,又安抚家属特事特办,尽量减少送别人员。”刘亚楠介绍,“好在我们的居民很通情达理,给防疫工作减轻了压力。”

  社区是什么?这里是党和政府与群众之间紧密联系的“最后一米”,在特殊时期你想的到、想不到的问题,都会集中反馈到社区居委会。“我们社区前后两次集中封控,加在一起共21天。这21天里,大多数棘手的难题都是不可预知的突发事情。”刘亚楠说,“由此可以看到,‘动态清零’政策真的非常必要,虽然一个小区、一座社区被临时封控,但社会面整体是安全的。市里、区里的各方力量汇聚而来,医疗资源没有出现挤兑,物资供应也能保障,这样,居民们的需求得到更多的满足。”

  “社区工作更多是人心换人心”

  今年3月20日,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东丽区金钟街道溪水湾社区居民的正常生活,这个拥有1.2万居民的大型社区按下了暂停键。

  社区党委书记吕琳介绍说:“我们社区位于东丽、河北和河东三区交界地,总共5644个常住户,有临街商铺,被划分成16个网格。这里是金钟街道最大的居民社区,更为关键的是,我们社区的隔壁就是出现疫情的金钟蔬菜批发市场。”疫情来得突然,很多居民还来不及储备应急物资,社区就被划定为防范区了。

  就在挡板封上的同时,社区网格群里炸锅了。居民们你一言我一语,迫切要解决的民生问题就是吃饭和吃药这两件事。社区网格员刘耀讲述说:“当时,受疫情封控的不止这一个社区,紧邻的河北区月牙河街道也实施了全域管控,金钟蔬菜批发市场暂停营业了。别说居民了,包括社区工作人员,都有些懵。”

3月23日,东丽区溪水湾社区社工们挑灯夜战,为居民核酸筛查。

  一夜之间,溪水湾社区有1200多位居民的健康码被赋红码,周边社区不时还会出现新的确诊病例,需要流调的名单总是厚厚一沓……

  刘耀说:“那时,网格微信群里大家最关心三个问题:什么时候能解封?我们社区到底有没有确诊病例?转天还有没有核酸筛查?”在当时那种情形下,有没有确诊病例需要等待筛查结果公布后才知晓,是否继续做核酸检测要经过防控指挥部谨慎研判才会发通知,而至于何日解封,也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。

  也正是从挡板封上的那一刻起,社区的21位工作人员住在了居委会,这里也成为24小时“不打烊”的居委会。

  居民吃菜难,社区干部就联系做蔬菜批发生意的居民做“团长”,尽可能缓解“保供”压力;居民急需用药,社区干部就带着应急通行证出门,把药给居民送到手中;年轻人在家网购,每一位网格员就是一座快递驿站,取件、消杀再送上门;不时还要回复网格群里的各类询问,哪怕是简单的一声“好的”,都能稍稍安稳居民的紧张情绪。

  “好在我们社区有一群热心的居民志愿者,他们被封控在家,却积极投入到社区志愿服务工作中来,帮我们解决了大难题。”吕琳说。溪水湾社区在此轮疫情筛查中,除了核酸筛查外,还使用了抗原试剂盒自测。初次接触这个新事物,很多居民不会操作。热心的居民就把自己测试的全过程拍成短视频,发到微信群里“手把手”地教给居民们如何操作。每次核酸筛查时,居民身边都会涌现出若干身着红马甲的居民志愿者,负责维持秩序。

  能够把居民的心气凝聚起来,得益于东丽区网格员长年累月沉浸在网格里,每天至少3小时是“硬性规定”,在沉浸的过程中不断与老百姓拉近距离,当出现突发状况后,第一时间能够应对。

  “我们总在说,网格员不止于发现问题,关键是服务群众。社区工作更多是人心换人心,必须得靠网格员的常年沉浸、不断培养与居民的感情。”吕琳感悟道。

  “有什么理由不坚持下去呢?”

  近期社区里在忙什么?一边忙着动员老年人积极接种新冠疫苗,一边要做好外地返津人员登记报备工作,特别要关注重点地区返津人员。这一点,东丽区万新街道季景家园社区就做了有益的尝试,他们为每户居家隔离的居民准备了“暖心包”,这份“礼包”的背后可费了不少心思。

  社区党委书记范丽丽拿着“暖心包”展示:这里面有一封慰问信,对返津人员风尘仆仆而归表达安慰;接下来是一份健康监测告知书,把接下来7天或14天居家隔离期间要做的事情写得明明白白;包里准备了体温计、酒精、消毒湿巾等,除此之外还有定制的“礼物”:如果有孩子在家隔离,居委会送上几幅涂色纸,叮嘱孩子,等到隔离结束时要“交作业”哟。

东丽区季景家园社区向返津隔离人员发放的暖心包。

  再看社区为返津人员组建的微信群,名字叫“居家生活群”,避开了“隔离”这样带有距离感的词语,用平和、舒缓的心情去迎接特殊的居家生活。

  “虽然他们从外地返津,甚至从重点地区返津,但他们是我们的家人,他们回家我们热烈欢迎。”范丽丽语重心长地说,“我们这么做,就是要传递‘隔离不隔心’的理念,表达我们阻断的是疫情,而不是亲情的理念。”

  溪水湾社区的网格员孙彤被居民们称为“迎宾员”,每天不论何时,只要有返津居民回到社区,主要由她来负责对接。孙彤说:“通常情况下返津人员都是深夜归来,比如从国外回来落地在其他城市,结束了14天隔离观察后,要进行核酸检测,拿到结果一般都是下午,这时他们再乘飞机或坐火车回到家,通常都要零点以后了。”但不管时间多晚,居委会总会为回家的人留着一盏灯。

  返津居民通常都会拖着好几个旅行箱,孙彤仔仔细细为每一件行李消杀,再叮嘱居民居家隔离的重要事项。加装门磁的时候,还要耐心细致地解释给居民听,一番操作后,往往都是凌晨两三点钟了。

  疫情防控一刻也不能松懈,而压力大多集中在基层社区。这些社工很累,累到放声痛哭,但依旧坚持着。

东丽区季景家园网格员周志慧在封控期间,帮助居民取送快递。

  季景家园社区网格员周志慧是1998年出生的年轻人,2020年大学毕业后便来到社区工作,一直忙碌在疫情防控的基层一线,从这位年轻人的脸上能够看到积极乐观的态度。周志慧每天都要面对网格里的大事小情,偶尔还会被个别居民“欺负”得哭鼻子,但哭过之后再回到岗位,依旧会认真完成这一项项工作。

  女儿在东丽区上班,父母在滨海新区居住,父母从来不会主动打电话“打扰”女儿工作,总是通过微信试探着、嘱咐着,默默地支持着女儿;而女儿在工作中受过多少委屈,也很少跟父母提及。

  溪水湾社区的网格员鲁楠每天只能抽空通过视频“照看”家中的两个娃,特别是看到老大在上网课,老二慢慢懂事,趴在哥哥身边十分安静,视频这一端的妈妈已经泪如涌泉。待社区核酸筛查结束了,鲁楠才能隔空指导老大给老二做饭,看到两个孩子吃上饭,这边挂断连线,迅速投入新的工作。

  与社区居民共同战斗9天后,鲁楠终于能够回家了。她站在路口,一阵微风袭来,眼泪止不住地掉下来。“我不能把负面情绪带回家,哪怕是累哭的,也不能让孩子们看到。”鲁楠说。望着街上的车来车往,看着街上为生活而不停奔波的人们,想着两个正在成长中的孩子,鲁楠擦干眼泪:“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坚持下去呢?”(记者 伊健)


相关新闻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